2017/8/24 15:01:02來源:新航道作者:新航道
摘要:上海新航道雅思小編給考生們帶來了劍7Test3雅思閱讀Passage1原文翻譯-螞蟻智能,希望幫助考生對照文本更好的研究真題,充分備考,爭取理想成績,實現留學夢想。
上海新航道雅思小編給考生們帶來了劍7Test3雅思閱讀Passage1原文翻譯-螞蟻智能,希望幫助考生對照文本更好的研究真題,充分備考,爭取理想成績,實現留學夢想。
TEST 3 PASSAGE 1參考譯文:螞蟻智能
每當我們想到動物界的智能成員時,頭腦中立刻出現的會是猿和猴子。事實上,在昆蟲界,某些成員社會生活的復雜程度顯示出了相當程度的智能。其中螞蟻世界就在最近成了主要的觀察對象螞蟻顯示出一定認知力的觀點也得到了研究人員的肯定。
螞蟻儲存食物,反擊外敵,在攻擊時用化學信號互相聯系。此類化學信號交流可與人類使用視覺和聽覺途徑(如圣歌、廣告形象、鈴聲、政治標語以及軍樂)來激發情緒和傳遞理念的行為相媲美。生物學家 Lewis Thomas寫道:“螞蟻和人類是如此的相似,都讓我們覺得自愧不如。它們培育真菌,把蚜蟲作為家畜來飼養,調配軍隊作戰,用化學氣霧發出替告和迷惑敵人,俘虜奴隸,忙于育嬰,不停地交流信息。除了不看電視它們什么都做。”
然而,螞蟻的世界里沒有文化的傳播——所有的技能都必須存儲在基因里——而人類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人類新生兒的基因里只有基本的本能,其他技能則是在成長過程中從社會其他成員身上學習所得。看起來這種文化傳承使我們與螞蟻相比具有巨大的優勢。它們從未掌握用火技術,也不知發展為何物,它們培育真菌、飼養蚜蟲的技術和五千年前的人類農耕技術相比還算成熟,但卻被人類現代的農業綜合企業遠遠超越。
那么螞蟻真的被人類超越了么?螞蟻的農耕方式至少是可持續性的。它們不會破壞環境,也不需要使用大量能源。而且,最近的證據表明,螞蟻的農耕方式可能比過去我們所認為的還要成熟和靈活。
螞蟻早于人類5000萬年就已成為農夫。它們不能消化葉子中的纖維素,但是某些真菌可以。因此螞蟻在巢穴里培育這些真菌,讓它們以葉子為食,而真菌則成為螞蟻的食物來源。螞蟻農夫們分泌抗生素去控制其他可能成為“雜草”的真菌,還會播撒廢料來給作物施肥。
曾經有觀點認為螞蟻培育的真菌只是它們繁殖的單一品種,長久以來都沒有本質的改變。其實不然。馬里蘭州的Ulrich Mueller和他的同事們就從螞蟻巢穴中從基因方面篩選出了862種不同種類的真菌。這些真菌品種多樣——看來螞蟻在不斷培育新的真菌品種。讓人更加印象深刻的是,對真菌的DNA分析表明, 螞蟻通過頻繁地和周邊螞蟻群體的交換和共享來改進或更新菌種。
史前人類沒有機會接觸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這一孕育智能的溫床。而證據表明,螞蟻已經在城市環境中生存了將近一億年了,建造并維持著由特殊的洞穴和隧道構成的地下城市。
當我們考察墨西哥城、東京和洛杉磯時,都會驚嘆人類的偉大成就。然而,Hoelldobler和Wilson在為螞蟻愛好者創作的巨著《螞蟻》中,描述了日本北海道石狩灣的石狩紅蟻所建造的超級蟻群。據稱,在這個包含了4500個縱橫交錯的巣穴、幅員達2. 7平方公里的“巨大城市”中,生活著3. 6億只工蟻和100萬只蟻后。
如此堅固,復雜的網狀技術成就遠遠超越了我們的遠古祖先所取得的任何成就。人們在法國南部或者其他地方欣賞那些兩萬年前的巖畫杰作的時候對祖先的成就肅然起敬。而螞蟻的社會形態早在7000多萬年前就已經和現在相差無幾。此外,史前人類的技術看上去很原始。那么,和當時的螞蟻社會相比,這還能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智能嗎?
在牛津大學、蘇賽克斯大學以及蘇黎世大學所作的研究表明,沙漠蟻在覓食歸巢途中,會結合它們腦中不斷更新的方向和距離資料來做導向。它們會將可見的地標與記憶庫中的區域方向結合來分門別類儲存,并不斷地使用和更新。因此螞蟻也具備學習能力。
在12年研究過程中,Ryabko和Reznikova找到了證據,證明螞蟻能夠傳遞非常復雜的信息。偵察蟻在迷宮中找到食物后返回去通知覓食隊伍。研究人員干涉了螞蟻交流的過程,在最后把偵察蟻弄走,看螞蟻團隊會有什么反應。通常覓食隊伍會還是能夠繼續行進到迷宮中食物的確切位置。而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已經做了精密的預防措施,防止蟻群通過氣味來傳遞信息。現在討論的焦點是,螞蟻在迷宮中行進路線的傳遞是通過一連串的左轉、右轉信息還是通過指南針式的方向和距離引導來完成的。
在這次全面的研究過程中,Reznikova全身心地投入到她實驗室的螞蟻身上,她感覺己認識每一只螞蟻——即使它們身上沒有記號。無怪乎Edward Wilson在他的論文《與螞蟻相伴》中,建議那些詢問如何處理廚房中螞蟻的讀者:“注意腳下,珍惜小生命。”
免費獲取資料
班級名稱 | 班號 | 開課時間 | 人數 | 學費 | 報名 |
---|
免責聲明
1、如轉載本網原創文章,情表明出處
2、本網轉載媒體稿件旨在傳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如本網轉載稿、資料分享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后速與新航道聯系(電話:021-64380066),我們會第一時間刪除。
姓名:
電話:
制作:每每